猫骨匣论坛 你可以在这里订阅主题,查看短消息,编辑你的资料和论坛参数等等 免费注册本论坛 论坛日历 会员列表 论坛帮助 论坛搜索 论坛首页 退出论坛  
猫骨匣论坛 :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2.3.0 猫骨匣论坛 > 柳文扬纪念专题 > 柳文扬作品集 > 走哪说哪——柳文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用户昵称: 虚伪的小孩
用户级别: 管理员
注册日期: May 2009
性  别: 帅哥
来  自:
发贴数量: 328
现金资产: 19976
虚伪的小孩 现在离线 点击这里查看 虚伪的小孩 的个人资料 点击这里给 虚伪的小孩 发送一条短消息 访问 虚伪的小孩 的主页 查找更多关于 虚伪的小孩 的帖子 添加 虚伪的小孩 至你的好友列表 引用回复 回复主题 [第1楼]

走哪说哪——柳文扬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之章)

  话说大秦朝始皇帝陛下嬴政,灭六国,统一华夏。苛刑峻法,号令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使得所有中国人都写上了方块字。
  始皇帝陛下颁布法令后,为了以身作则,还用新统一的方块字写了一首御制诗,当众朗读。
  “卧梅又闻花,卧枝伤恨低。遥闻卧室睡,卧室达春绿。——钦此。”
  满殿武士欢欣鼓舞,同声山呼:“达奉!达奉!达奉!耶——!”
  于是,秦始皇发现自己能够统一书面的文字,却无法统一“口头的”语言,也就是说,他没能在全国颁行一种“普通话”。几千年来,中国各地的居民还是说着自己的方言。但是,秦始皇至少在方言研究上做过一些事。东汗应劭的《通俗演义·序》中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意思是说,周、秦时代是很重视方言研究的,君主常在秋收之后派人到民间去搜集方言俗语,回来后登录在典籍中珍藏。我相信,当时“輶轩之使”们收集回来、“录于典籍”的许多文字,是根据方言的读音由文人新造的。但是这些典籍在秦亡以后就失传了,很可惜,那些方言词汇的写法也就湮没无闻。而且这个风俗在汉以后也已废止。
  现在我们国家推广“普通话”了,但它也是带有方言特征的,“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我们从小就接触普通话,字典、词典中的汉字读音都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音”标注的,所以觉得理所当然。遇到方言里奇怪的读音,往往不知道怎么写。比如我在成都经常听到人们说“提”东西为“Dia”东西,说“蹲”为“Gu”,说“踢”为“Zhua”。我就问他们这个“Dia”、“Gu”、“Zhua”都怎么写,没有人知道——普通话颁行几十年了,以普通话读音为准的字典也早已占据了一切学校的课堂和所有家庭的书架,绝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方言中某些字都是会读不会写。要知道是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文字的呀。过去也许曾经有过这些方言中的书面文字,那你得去查《康熙字典》了,但那些“什么什么切”、“什么什么反”的注音很难懂。
  我从小就接触方言——爷爷是山东人,说话“人”、“银”不分,“肉”、“油”不分,儿化音用得很多,跟我讲话,也总在后面加个“伙计”。他还教我读课文,弄得我一口山东普通话,上课大声朗读“炸得敌银儿血油飞啊伙计。”然后就是电视小品里赵丽蓉、宋丹丹、黄宏、赵本山、郭达他们各自的一口方言,很不好学。
  当然了,用方言教育我们的绝不限于上述那些人。那次我到某所学校去找同学,听到教室里一位瘦削而严肃的老师在讲课:
  “一气傲气昂彻儿,一起发起弃儿。一起爱古瑞记傲腻特。好吗你抠鼻涕阿弃儿阴弃儿劈个弃儿……”我想,这是在讲什么呢?是艺术史,还是哲学?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读英语课文——这是一位广东老师(学校居然让他教英语课)。
  后来我就听到了四川方言,具体地说是成都话,而且还大多是成都普通话。某次在一间电子游戏厅里,我看到一只大花蜻蜓飞了进来,就脱下衬衫去扑。那个女服务员很认真地问:“你这样大一个人,为啥子还要逮丁丁猫儿呢?”我愣了一下,然后冲进厕所去大笑了五分钟。回到北京后跟我妹说,她不信,就问旁边一个四川人:“你们那儿管蜻蜓叫什么?”那个人想了想说:“叫洋丁丁儿。”我们又分别跑进男女厕所去笑了五分钟。
  我一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同样的人说话,怎么就会分成那么多截然不同的方言呢?而且它们都属于同一语种——汉语。这个问题是很迷人的,能耗尽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幸好早已有人在里面耗了一辈子,也就不用我去耗了。这种人叫做方言学家。
  最早的方言学家应该是西汉的扬雄(这个“扬雄”不是《水浒》里的病关索杨雄,他姓的是俺柳文扬的“扬”),他所著《方言》一书,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书中记录了各地的口语词汇,比较其异同,但不足的是“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对方言词汇的读音没有反映。即便如此,扬雄的《方言》仍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方言学专著,而欧洲同类著作要到十八世纪才出现,可怜的欧洲人。
  我们一般所称的“方言”是狭义的方言,其实就是不同地区的汉语。中国是个多民族一体的大国,现代中国境内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那么我们国内语言的总数可以达到六、七十种。这么多的语言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或称南岛语系)。汉藏语系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的语系,其中有汉语、藏语、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难语、拉珈语、黎语、羌语、门巴语、珞巴语、嘉绒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白语、拉祜语、哈尼语、基诺语、阿昌语、栽佤语、景颇语、独龙语、普米语、怒语、土家语、僜\语、苗语、畲语、瑶语、仡佬语、京语等三十多种语言。而汉语则是最大的一个语种。汉语中又分为七大方言:
  1,官话。分布于整个中国北部,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份沿长江的部分地区。我所接触过的方言,包括一般电视小品里所说的掉渣土话,都包含在“官话”里面。使用官话的人,占汉族人口的70%。
  2,吴语。分布于苏南、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和江西与浙江相邻的几个县。目前方言学家们仍在考证皖南的徽州方言和浙西的建德、淳安方言是否属于吴语。
  3,赣语。分布于江西省的北部和中部。
  4,客家话。分布于江西南部、广东北部、福建西部和台湾的新竹、苗栗等地。赣语和客家话很接近,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同一种方言的两个分支。
  5,湘语。老湘语仅分布于湘西南的七、八个县,和与之相邻的广西的四个县。而较晚出现的“新湘语”则大体可划入西南官话。毛主席说的就是西南官话。
  6,闽语。分布于福建、广东东部和海南岛及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台湾大部分地区、浙南与福建相邻的小部分地区。像台湾话那么难懂的方言,什么“爱谝擦爹娘”,就是闽语。
  7,粤语。分布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我同学喜欢称其为“鸟语”。“累嘿边个?”“某嘿累老豆哦。”……真是鸟语。
  这么多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的原因是移民。
  最早的时候,“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像前面所说的那位提供“洋丁丁儿”名称的同学,他老家住在四川达川市一带。据他说,那里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方言,甚至相邻的村镇,只隔一条路,口音都不一样。这就类似于中国古代方言的状况。由于战乱或者是人口膨胀,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迁移到其他地方去住。这就把原来的语言带到了新的地区,经过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演化,原有的语言变了,成为一种新方言。而如果这个新地区本来有土著居民,他们也有自己的方言,两种方言经过交流、融合或取代等过程,就会形成一种新方言。这种新方言中包含有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原住民方言因素,要看移民的规模和性质。以《惊奇档案》的Rock为例,他是从秦始皇的老家移民过来,本来应该说:“达奉!达奉!”的。可他一意孤行要模仿阿空等人说四川话,结果融合成了一种崭新的方言,腔调古怪,无人能懂,也没人会说,而且影响力很大,任谁听了,都会忘记自己原来是怎么说话的。这在方言学中大概应算作“个人方言”。
  当然也有的移民非常顽强地守住自己的原有方言,不肯变化。客家话就是一个好例子。客家人(即江西移民到广东的人)迁移到了新的地方,遵循祖先遗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执意保留自己的方言,当然这种固守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祖宗言”也在移民们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逐渐演化。现在的客家话已经与赣语成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言了。
  在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最初的华夏族语言刚刚形成不久。因为生产发展了,人口越来越多,在黄河流域这个地方住不下,古人们只有分家另过。“语言”这个东西就被分散带到了各处,经历漫长岁月变成不一样的方言,但它们拥有共同的的根源,所以差异也不太大。“官话”大概原本只是一种被北部中国人广泛应用的语言,经过类似的移民过程,渐渐扩展到了许多地区,形成了各种方言。
  汉语除了官话外,还有南方六大方言:吴、湘、粤、闽、赣、客。它们都是由于历代北方居民向南方迁徙形成的。约在秦代,古汉语所占据的地区远比现在中国版图为小。在长城以北有游牧民族的阿尔泰语,而南方各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也与中原不同——至少是类似越南话和汉语的区别。今天的北方话并不是古汉语直线发展的结果,而是融合了阿尔泰语的成分。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三千年前的先周时代,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王位于季历,南奔到了今天的江苏无锡、苏州一带。我觉得这种记载并不完全真实,可能是由于争夺王权的失利,太伯、仲雍两族人才移民到了江南地区。这里当时还是少数民族即“蛮人”的部落,移民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发达,所以他们带来的语言就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扎了根,成为最早的“吴语”。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到六朝时吴语已经成为跟当时中原地区语言很不相同的一种方言。晋代永嘉之乱以后,大量的北方汉人南迁至此,使古吴语再次经历了甚大的冲击和变化。此时的“土著人”其实是千年以前太伯、仲雍族人的后裔,被新来的北方人逼得站不住脚,只好分海路、陆路逃到了福建。他们使用的古吴语就成为闵语的先声。而海路移民在沿海建立了最早的居住地,陆路移民则在闵西北建立了汉兴、建安、南平、建平、邵武、将乐六县。这两路移民的语言分别发展,至今在福建沿海与闵西北的语言之间还存在着极大歧异。
  湘语源于古代楚语。在商朝,商王曾娶妇于“楚族”。楚人的渊源其实也是中原移民。殷末,楚人鬻熊率领族人迁至湖北,成为战国时楚国的始祖。他们使用的语言当然是华夏族语言,渐渐演化为楚语,屈原的楚辞里就有很多当时楚语的痕迹。古楚语后来逐步变成古湘语。因为古楚语和古吴语比较接近,所以如今的吴语和湘语还有很多相同之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挥师南下,力战而取岭南地区,建立了岭南三郡。因为怕此地得而复失,所以留下五十万人戍守。这些驻军的语言就成为后来粤语的源头(没想到 “累嘿边个?”跟“达奉!达奉!”还有血缘关系呢)。
  古吴语和古楚语的交汇处,就是今天的江西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接纳了部分北方移民,他们带来的北方话,成了赣语、客语的前身。
  中国各地方言的发展线索极其复杂,没有哪一种方言是从来不受外来影响而独立演变至今的。只有闵语因为地方偏僻,地形比较闭塞,长期以来所受的北方方言影响较小,所以还保留了许多古代语言特色。闵语中至今都有很多“本字无考”的读音。
  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规模甚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是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南迁。这次大移民使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格局奠定了雏形。赣语、客家话的前身楔进江西,把吴语跟湘语的联系切断了。北方话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古吴语,成为该地“官话”的基础。第二次移民浪潮出现在中唐的安史之乱时期,整个北中国陷入战火,迫使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当时从湖北江陵到湖南常德一带,移民数量十倍于土著人。如此多的移民就带来了北方方言的巨大语言冲击,取代了荆南地区的固有方言,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两宋之际发生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客家话最终形成,而且扩散到了闵西南和粤东北地区。以后宋元之际、明清之际的移民和“流民”则继续着这种改变方言的过程。到清末民初,方言地理格局基本定型。
  东汉王充《论衡》中说:“经传之文,圣贤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古书很难看懂,是因为古今语言有变化,各地方言有差异。从古籍里面的确可以找到一些方言演变关系的蛛丝马迹。
  《楚辞》里面喜欢用“兮”字,也有一些“些”字,“后皇嘉树,橘俫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梦溪笔谈》说:“今夔峡湖湘南北江僚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古代巴蜀地区多楚人,语言相通。秦灭巴蜀以后,蜀人的语言才与中原地区有了交流。而方言演变之后,留下一些旧方言的底层痕迹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四川人说话,后面喜欢加上语助词“噻”。我不知道这个“噻”和古楚语的“些”有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看足球的时候,四川人喜欢喊“雄起”。这两个字写出来很有气势,而据某些四川老人说,其来源是斗鸡。话说唐明皇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逃到了成都,因为这里美女多。这家伙国都快亡了还不学好,整天在成都斗鸡,把这种坏习惯也传染给了成都人。在看斗鸡的时候,围观者(当然是四川围观者)给鸡加油,大喊:“雄起!”希望场子里的鸡把毛竖起来,翅膀张起来,火气拱起来,拼命打架。四川话里“起”是个表状态的字,相当于北方话里的“着”。比如站着是“立起”,躺着是“睡起”,藏着是“躲起”。所以“雄起”是形容斗鸡发怒时的状态。足球队员们,听到这个话会有什么感触吧?
  韩少功先生有本《马桥词典》,虽是小说,但其中却有语言学上的某些反溯和思索,颇有见地,值得一看。
  方言虽然有趣,但是一个人到了外地,听不懂话总是不方便的。每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都有这么个共同的过程,即由最初的语言发展为多种方言,最后归结为“民族共同语”。我们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就是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人为制定的社会通用口头语言。
  使用方言的人要学习普通话,需先把原有的语音完全放弃才行。成都的幼儿园里也在推行普通话教学,下面是一位老师的讲课实况录音:的
  “这四审磨(磨字拐两个弯)?这四一头牛(牛拐两个弯)。这四牛的审磨?这四牛的‘国(角之意)’。”“这个东西怎磨灰个啦?原来它四一资雀雀儿……”
  小学计算机课:
  “大家跟我一起按住这个糠雀儿谢夫特,一哈,两哈,三哈,啊唷~~~,我们的全拼中文苏入法区来啦。”
  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据身边的人说,我是唯一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我正进行着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学说四川话的实验。现在已经小有成绩了,他们评价说,我的话已经很像成都郊区农民的方言了。

--------------------------------------------
果盒见底,用花糖纸覆盖,我是一个虚伪的小孩。

Old Post 2016-09-30 10:16
向版主报告此贴 | IP: 已记录 编辑/删除信息
全部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 现在时间为 09:59.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 订阅此主题

论坛跳转:
主题评分:

论坛规定:
你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帖子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
HTML代码 禁止
vB 代码 允许
表情符号 允许
[IMG] 贴图代码 禁止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2.3.0
Translate by: Flying Team
Copyright ©2000 - 2002, Jelsoft Enterprise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