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骨匣论坛 你可以在这里订阅主题,查看短消息,编辑你的资料和论坛参数等等 免费注册本论坛 论坛日历 会员列表 论坛帮助 论坛搜索 论坛首页 退出论坛  
猫骨匣论坛 :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2.3.0 猫骨匣论坛 > 柳文扬纪念专题 > 柳文扬作品集 > “幻”就是空吗?——柳文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用户昵称: 虚伪的小孩
用户级别: 管理员
注册日期: May 2009
性  别: 帅哥
来  自:
发贴数量: 328
现金资产: 19976
虚伪的小孩 现在离线 点击这里查看 虚伪的小孩 的个人资料 点击这里给 虚伪的小孩 发送一条短消息 访问 虚伪的小孩 的主页 查找更多关于 虚伪的小孩 的帖子 添加 虚伪的小孩 至你的好友列表 引用回复 回复主题 [第1楼]

“幻”就是空吗?——柳文扬

大家好。这是我跟《科幻》的读者第二次见面了。因为本刊编辑部中的人喜欢讨论幻想文学——也不限于文学,有时候连影视算上——的问题,所以我每次与大家见面都要带来有关“幻想”的话题。对我的话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发到我的私人信箱(sfwenyang_etang.com),多谢!有人说:为什么不把信寄到《科幻》编辑部?那是为了不打扰编辑们的日常工作,而且,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去过那里,不认识路,很惭愧!
今天的话题是:幻想文学是不是就可以胡说八道。
有些人——这些人里不仅有不理解幻想文学创作的革命者,还包括一部分幻想文学的作者——认为无论是科幻还是奇幻小说,都是天马行空、胡说八道的典型,所以可以不需要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度的文学功底。我对此是完全不同意的。
前些日子,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对我说,他们做了一套奇幻小说丛书。收到的稿子很多,但都不满意。
“那些小孩的想象力倒是很丰富,但文字功底太差,连故事都说不清楚。”他抱怨说。所谓“小孩”者,因作者多数是大学生也。我就想起原来在《科幻世界》当作者的时候,一位编辑朋友提醒我:“你们这些作者可别得意啊,我看那些学生寄来的‘奇想’,内容比你们完整的小说更有意思。”
没有读过《科幻世界》的读者可能不太明白。“奇想”就是当年该刊的一个栏目,顾名思义,大概内容是“奇怪的想法”,发明创造,或者科幻小说的灵感之类。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只有奇怪或者说新奇的想法,只有灵感能算一篇幻想作品吗?
我看是不能算的。幻想作品是文学,而奇想充其量只算构思。当时有另一位编辑朋友对我说:“我已经搞清楚了科幻小说的写作规律——先想出一个‘点子’(其实也就是‘奇想’),然后围绕这个点子铺展开去,编造情节。除了‘点子’之外,其实科幻小说没有什么离奇的地方。”他的看法,我也是不能苟同的。
有人最重“点子”,但真正的作家并不这么看。曾经有人问伊萨克·阿西莫夫:“你们科幻作家,一定常常为缺乏点子而苦恼吧?”阿西莫夫却回答:“不,我们并不缺点子,我们一般地说都缺乏把点子写出来的时间和精力。”
看,科幻名家更重视“写出来”,而不是奇思怪想。
我觉得无论写科幻还是奇幻,都需要并不天马行空的枯燥努力,都需要在“奇想”之外的准备,并非只有想法就万事大吉了。这些准备工作包括:首先,广泛的阅读经验。以金庸先生为例,大家应该承认武侠小说其实也是幻想作品,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武术,在这种基础上对人类的体能和技巧展开幻想。金庸先生的阅读面一定非常广泛,否则写不出那些大作品。有人说金庸自己没有交代过,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你,从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出来。金庸如果没读过《周易》,就编不出“降龙十八掌”和“独孤九剑总诀”;如果没有传统的中医学知识(哪怕只是接触过),就写不出胡青牛给张无忌治伤;如果没看过老子《道德篇》,就没有周伯通的“空明拳”;没读过《世说新语》,黄药师、曲洋、刘正风等人的疏狂风度就不知从哪里来;没看过《随园食单》,黄蓉就不会做菜。你会说:这些细节并不重要。但是请试一下,把所有这些细节从书中删除,把所有能看出金庸先生阅读积累的细节都删掉,那样的“删节本”还会是有趣的小说吗?“咱们不说金庸!说幻想文学!”好,你耍赖了。就说幻想文学吧。托尔金的《魔戒之主》系列看过吗?那里面的小精灵、侏儒、巫师、妖魔、龙等各个族类在托尔金以前的书籍中都是有的,甚至他设计的魔幻世界的分区,也能在古代的典籍中找到影子。再拿我们国内作者的“九州系列”打个比方:首先“九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概念,里面的夸父、精灵和龙,阅读广泛的人会觉得似曾相识。你不爱阅读吗?那会吃亏的。
有朋友说:我从不看书,免得别人说我抄袭。请别担心,有些人永远在别人的作品里挑捡“抄袭的痕迹”,这是不可能避免的,就像鸟永远会叫一样。而且有句话说:“让一千只猩猩在打字机上乱敲,它们迟早会打出莎士比亚的所有名著。”世界上的文字是有限的,可写的东西也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越到后来的作家越吃亏,因为前辈作家们已经把有限的文字搭配组合、有限的人类情感和事件可能性尝试得差不多了,你再写,无论如何都有“抄袭”的危险。这是不必担心的,鸟叫只管让它叫,你不听就是了。在艺术理论里有种说法叫“理解的循环”,即是说对任何一篇新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都要建立在对以往所有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好,你看见一篇新人新作,想要完全理解它,就得读过以往所有的作品,从荷马史诗到红楼梦。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但我们得承认,那些在别人作品里挑到“抄袭”痕迹的人,其实还是读过不少书的。但是,我觉得除了作者自己宣布他借用了谁的什么东西,最好不去有意识地查找。像美国电影《老兄,你丫在哪儿?》的导演,就承认他完全照搬了荷马史诗中《奥德修记》的构思;哥特风格动作片《地下世界》的导演也宣称他的故事是从《罗密欧跟朱丽叶》里抄来的。但是,你硬说《秦俑》抄袭了《惊情四百年》,因为它们讲的都是跨越时光的爱情故事,就不对了。所以说多看书还是有好处的,无论对题材积累还是对挑剔别人的作品来说。
其次的准备是长时间的文字训练,开头那位出版社的朋友所苦恼的就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太差”。我觉得中文是全世界最美、最有意思的文字之一,能够熟练地用这种文字写作是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进行创作之前,得相信自己尽可能熟练地掌握了它,包括它的一切传统和禁忌。有的朋友又说:“我就不,因为我智商太高,创造性太强,所以我就不学中文!”那你试试吧。首先你一拿起键盘,就会傻眼:你无论写什么,无论你的创造性多强,你用的总是中文吧?你总需要利用一些语法吧?“我不用中文!”如果你这样愤愤不平地决定,就得学习古代的仓圣人去造字,导致天上掉米饭,夜里听鬼哭。那个活可不容易,比从头开始学中文还难。我记得在高中时代,曾经跟一位朋友(就是那个给《北京晚报》投科幻小说稿的)玩一种密码游戏。我们在互相写明信片的时候用了自己造出来的奇怪符号,那是些难看的杠杠和小三角,感觉类似《福尔摩斯》里面的一篇《跳舞的小人》。后来,公安部门找到了我,让我停止。“否则你就要引起国家安全部的注意了。”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好停止了这种“创造性太强”的活动。
有很多作者,因为年轻,对创造性的工作更感兴趣,而对不那么有创意的、比较平凡和枯燥的训练与学习就很反感。其实正是那些枯燥的学习和训练给了你们能作创造性工作的技巧和能力。
别看不起技艺,《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庖丁说:“道也,进乎技矣。”可见我们的祖先认为,技艺修至高深处,可以通“道”,即窥见终极真理。但现在的人,尤其是学生们,却非常轻视技艺,认为那是“形而下”的东西,像恩雅、阿杜那样无师自通,突然间“形而上”地掌握了音乐技能成为明星,才是值得骄傲的(其实我并不相信这两个人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的基础训练)。如果不宣称自己没练过任何技艺,就是很丢脸的。我真不理解这种想法。我相信黑格尔的说法:“艺术还有另一个方面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艺术外部的东西,技巧性的劳动。艺术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必须掌握相当的技艺,包括运用艺术语言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擅长的媒介的能力……”后面的话,那天他没跟我说完就断气了,所以我也没听见。
曾经有一位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一件艺术品,当它在作者的头脑中完全构思成形的时候,就算做完了。不需要实际做出来。所以说,画画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画,也就是和平啊!”
他刚说完“和平啊!”就嘎吧儿一声仙去了,所以我也就没听见他的后半截话。按照克先生的理论,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写,当然也就是和平了。不过可惜的是,我们这些耍弄笔杆的,即便把构思在头脑里转一千遍,不写出来也得不到稿费。世界上没有专听构思的读者。还是哲学家萨特说的好:“只有为了读者,才去写作;只有为了他人,才有艺术。”不知为什么,这些向我介绍经验的哲人们,总是话说到一半就死,以至于我永远听不到他们完整的理论。
推广上面的意见再说些饶舌话,因为编辑命令我每期都要写到一定的字数:对具体技艺的轻视,或者说有意的、做秀式的轻视,造成习惯性的懒惰,连带着一种危险——有一代人会忽略任何具体的,费力的,“劳动性”的东西,包括写作、绘画、科研,甚至演算数学题。
举例说,在一次科幻作家的笔会上,就有位朋友提出了后来曾小规模流行的一个理论:因为基础科学没有大的进展(近期在科学界的发展都是技术领域内的),从而限制了科幻小说家们的想象与创作。我不同意,但当时没有开腔,现在我要仔细反驳一下。
从根本上说,技术革命才是一切思维革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容易把科班中、书本上的知识神圣化,仿佛哪一位伟大的天才坐在书斋里,凭空想象推理,就能产生革命性的科学思想。这叫做“理念发现了自身”,说穿了也是懒于实干的借口。其实,如果不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得以从原始的体力劳动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思想,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们很可能将以普通的劳动者身份终其一生,他们的伟大思想还没有从头脑中释放,就被艰苦的生涯扼杀了。所以说技术进步并不是“形而下”的,而是一切思想进步的前提。
实际上,是技术进步在支持基础科学的发展。有多少前人试图解答一些宇宙中的根本问题,但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只好废然而止!如果伽利略没有发明天文望远镜的话,许多天文学、物理学上的进展就不会出现,甚至最后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证实的条件。圆周率,多少年来被人们说成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正因为没有什么人具备条件将它无限制地算下去——生命有限,计算模型也难以建立,连祖冲之复活都没办法。有了电子计算机,我们才能毫不费力地看到圆周率的真面目——有个老外发现圆周率在二十多万位上开始循环。这难道不算基础科学的新发现吗?
可以说,人类生活在技术的平台上,这个平台越高,我们就看得越远。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因为已经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比平常所见更开阔更壮丽的景象,才会产生纵观千里的雄心壮志。而上面还有继续攀登的空间,这是多么幸运!没有这座楼的话,站在平坦甚至低洼的地面上,也许连“欲穷千里目”的念头都不会有呢。这座鹳雀楼,正是前人努力建造的,而现在有些人,恕我直言,是懒于建楼,只想“欲穷千里目”。毫不夸张地说,技术进步在解放人类的思想,包括科幻小说家们的想象力。没有工业革命,玛丽·雪莱不会创作出《弗兰肯斯坦》。电脑不出现,也不会有“塞伯朋客”流派。本来科学思想的发展就是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发展即便不是支持基础科学进展的条件,至少也与它紧紧地纠结着,这两条螺旋线互相缠绕,盘旋上升,最终分不清彼此。如果否定一切技术的意义、一味崇尚“理念发现了自身”的话,那么人类只能倒退回去,编一些“后羿射日”之类的神话。但射日要用弓,弓箭也算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为了说服人,索性不用弓,用石头。“后羿砸日”。可是相对于什么都不会用的古猿,学会用石器仍然是一种技术进步。我们能不能退回到古猿的水平,一无所有地等待着想象力的解放和基础科学的进步呢?猴子大概是不会写科幻小说,也肯定搞不出相对论的吧?
我们在阅读一篇小说的时候,总会分析它的情节和内涵,这是从小学语文课上就被教会的——“柳文扬,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语文老师言犹在耳,岂敢忘乎?所以,在写一篇小说的时候也首先会注意这两个方面。
苏东坡这位馋嘴老大爷曾经赞美过荔枝:“厚味高格两绝,唯江瑶柱、河豚鱼可比。”(当然他说完这句话,也就咯儿喽一声仙去了。)任何文学作品也同样应具备“味”和“格”。味是吸引、刺激和娱悦人心的程度,格则是将人引向高尚和清雅,以及不败坏人胃口的程度。这两样东西,我们不能偏重任何一样,太重“味”,就会造出臭豆腐;太重“格”,又会端出一杯白开水。偏“味”的作品就像《还猪格格》,而偏“格”的作品则容易造成三种毛病,一是晦涩,像某位近年来红遍中国的日本作家和国内一批模仿他的年轻作家,作品如谜语,似乎很深刻,让人疑心他们有什么深不可测的内涵(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作家确实是深刻,但那是真正言之有物的深刻,而不是装模作样的伪小资);第二种毛病就像《围城》,也许有些钱钟书迷要抗议,但请你们仔细读读这本书,清淡如水,不澎湃,不曲折,只有书中字里行间冒出来的一些“机智”的讽刺和警语,真的没多大意思;另一种毛病就是做作和直白:比如有些小说中,作者急于借人物的嘴大喊道:“我们大家都是男子汉!所以一定要勇敢!(当然他自己也是一个男子汉)”
好了,似乎字数差不多了……关于幻想作品是否就该胡说八道,我们就说这么多吧。总之无论写科幻还是奇幻,都需要坚实的逻辑和文字基础,需要各方面的长时间训练才能胜任。天才是有的,我堂弟就是天才,他会打乒乓球(生下来手里就攥着一小球,人称小贾宝玉),他第一次上球台子就打败了北京市青年赛冠军。后来他从不训练,到现在,他连我媳妇儿都打不过了。嘿嘿,天才!

--------------------------------------------
果盒见底,用花糖纸覆盖,我是一个虚伪的小孩。

Old Post 2016-05-08 13:25
向版主报告此贴 | IP: 已记录 编辑/删除信息
全部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 现在时间为 07:36.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 订阅此主题

论坛跳转:
主题评分:

论坛规定:
你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帖子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
HTML代码 禁止
vB 代码 允许
表情符号 允许
[IMG] 贴图代码 禁止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2.3.0
Translate by: Flying Team
Copyright ©2000 - 2002, Jelsoft Enterprises Limited.